古代鑄銅鼎的制作工藝和現(xiàn)代有什么不同
現(xiàn)代鑄銅鼎方法和古代鑄銅鼎的方法類似,但是細節(jié)方面還是有差異的,中國古代鑄銅鼎的鑄造有塊范法和失蠟法兩種基本的方法,此外還有分鑄法、焊接法等工藝。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,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,是整個青銅時代中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。其法步驟如下:
1 .制模
模也稱為母范、作模。其原料可選用陶、木、竹、骨、石等質(zhì)料,而已經(jīng)鑄好的鑄銅鼎也可用作模型。具體選用何種質(zhì)料要由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,并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。一般說來,形狀細長扁平的刀、削的模,可以用竹、木削制而成;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、石雕刻為模;對于形狀厚重、比較大的鼎、彝諸器,則可以選用陶土為模,以便撥塑。
2 .制范
制范要選用和制備適當?shù)哪嗔?,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。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,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,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,外范要分割成數(shù)塊,以便從模上脫下;除了外范,還要用泥料制一個體積與容器內(nèi)腔相當?shù)姆?,通常稱為芯,或者稱為心型、內(nèi)范;然后使內(nèi)外范套合,中間的空隙叫做型腔,其間隔距離就是所鑄器物的厚度。一般說來,用來做外范的泥料中,泥土(最好選擇粘土)含量大些,用來做芯的泥料則要含砂量大些,顆粒較粗些。范的泥土備制極細致。采集好的泥土要經(jīng)過晾曬、破碎、分篩、混勻,并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,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,再經(jīng)過反復摔打、揉搓,其間還要經(jīng)過較長時間的浸潤,使之定性。鑄銅鼎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能得心應手。
制范的過程中,在掌握好調(diào)配泥料含水量的同時,還必須混有其他的東西,比如草木屑、草料、燒土粉、炭末或者其他有機物之類,這是為什么呢?范在成形以后是要經(jīng)過高溫焙燒的,鑄銅鼎如果在這個過程中,范因不耐燒變了形狀,那么范所塑造的青銅器物也會走了形,而這些在高溫下不容易走形的材料加進去之后,可大大減少收縮率來保持器物的原形,并利于透氣,避免在塑成后因干燥、焙燒而發(fā)生龜裂現(xiàn)象。
從出土發(fā)掘情況來看,陶范最為常見。陶范的泥料泥土的含量可以多一些,其表面還必須細致、堅實,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。泥模在塑成后,要在室溫中慢慢干燥,鑄銅鼎紋飾要在干度適當時雕刻。對于布局嚴謹、規(guī)范整齊的紋飾,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之后再進行細致的雕刻,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,再在其上雕刻花紋。泥模制成后,必須置入窯內(nèi)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。
從模上翻范塊鑄銅鼎是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(huán)節(jié),要求必須有很高的技藝。對于像刀、戈、鏃等較簡單的實心器物,二合范就能夠應付自如,即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。與上述的器物的簡單制作相比,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就顯得復雜多了。在翻范以前,一定要先明確了外范的數(shù)量及分布狀況。現(xiàn)簡單地將其制法介紹如下:第一步驟是做外壁。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貼且不留空隙,再用力壓緊以求緊密不松散。接下來是做內(nèi)壁。銅寶鼎內(nèi)壁的做法有三種:第一種是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,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,模型即為內(nèi)芯,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;第二種方法用于大型器物,是將模型做成空心的,以其內(nèi)部為模型制出內(nèi)芯,并使脫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,再在底范上鑄上器耳;最后一種是利用外范制芯。
3.澆注
將已完成焙燒且組合好的范趁熱澆注,不然就須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。預熱的溫度以攝氏度400—500℃為佳。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,捆緊后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嚴實,再入窯高溫焙燒。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和高溫引起的范崩,所以焙燒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(濕沙)坑中并在外加木條箍緊。
范預熱準備好后,將熔化的銅液(1100—1200℃為宜)注入澆口。器物要倒著澆,是為了將氣孔與銅液中的雜質(zhì)集中于器底,使器物中上部致密,花紋清晰。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,以快而平為宜,直到澆口氣孔(范上留有的通氣孔)皆充滿銅液為止。待銅液凝固冷卻后,即可去范、芯,取出鑄件。
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“渾鑄”、“一次渾鑄”或是“整體澆鑄”。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的。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,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(xù)的,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。
4.修整
去掉陶范后的鑄件還要經(jīng)過錘擊、鋸挫、鏨鑿等多道工序來進行修整,以消去多余的銅塊、毛刺、飛邊。只有當一件光潤整齊的青銅制品出現(xiàn)時,才算制造完畢。 失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,比如用黃蠟(蜂蠟)、動物油(牛油)等制成所鑄器物的蠟模。用細泥漿在蠟模表面澆淋一遍,使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。然后在泥殼表面涂上耐火材料,待其慢慢硬化就做成了鑄型。最后再用高溫烘烤此型模,使蠟油不耐高溫熔化流出鑄型,從而形成空的型腔,趁其型腔是高溫狀態(tài),再向型腔內(nèi)澆鑄銅液,凝固冷卻后出器。失蠟法也稱熔模法。這樣制得的器物無范痕,光潔精密。
從我國考古發(fā)掘情況上來看,最早使用失蠟法的鑄件是1978年5月河南省淅川楚王子午墓所出土的青銅禁。該禁四周圍著龍,紋飾結(jié)構復雜的框邊是用失蠟法鑄造的框邊立體的錯綜結(jié)構的內(nèi)部支條,尚可見蠟條支撐的澆鑄痕跡。王子午即楚王的令尹子庚。這件令尹王子午墓的禁已經(jīng)把失蠟鑄造的技巧發(fā)揮得相當純熟完美,已能成功地鑄造出最復雜的器件。
其實失蠟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只是見于文獻的記載比較晚。有關熔模法的最早記載是宋人王溥《唐會要·卷八十九·泉貨》引鄭虔《會粹》中的說法:唐初鑄開元通寶,(歐陽)詢初進呈“”,自文德皇后在“樣”上掐一甲跡,因此錢上留有掐痕?!啊笔窍灥墓艑?,“樣”其實就是蠟模。但有些文獻中對此也有不同看法,認為錢上所留的痕跡是凸痕。宋代趙希鵠《洞天清祿集》中最早敘述了失蠟法的工藝過程。明代的宋濂等人所撰寫的《元史·卷八十五·百官志第三十五·百官一》還有“出蠟局提舉司”,即有專司銅器鑄造的部門。明宋應星《天工開物》詳細記載了萬鈞鐘的失蠟鑄造工藝并載有蠟料配方。 青銅工匠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創(chuàng)造了分鑄法。分鑄法是先將器物的小件如提梁、把手等澆鑄成,再將小的鑄件嵌放在器的主體范上加以固定,與待鑄青銅器固定部件或活動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,中間雜用范料隔開。這樣,先鑄的部件和器體就能固定或套鑄在一起了。但有的器物鑄造不是這樣的,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驟,即先鑄器體,再合鑄附件或附飾。這種將分鑄好的器身和耳、足等附件聯(lián)接起來的方法就稱為焊接法,其實焊接法是分鑄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(huán)。有時也稱分鑄焊接法。
在商代,出現(xiàn)了最早的分鑄法,但比較繁復講究,只在鑄造形制較為復雜的青銅器時才使用。到了西周,絕大部分青銅器的附件都采用了分鑄法,制范時仍然把器身和附件合在一起做一個整模,再從整模上翻出分范,這樣做出來的器物比起后來的分鑄法顯得有一點拘束。到了春秋中、晚期,不但器身和附件分別單獨做模,而且器身也按著形制的弧度做出許多模,器型也因這樣的方法而變得精美細致。這個時期的焊接技術仍采用商、西周以來的嵌入法,即把預先鑄好的附件嵌入器身范上,進行一次渾鑄,而且比以前使用得更普遍了。還有使用方塊印模法印鑄花紋,最早見于河南輝縣甲乙墓出土的屬于春秋中期偏晚扁圓形壺。
雖然古代和現(xiàn)代的鑄造方法有所不同,但是鑄造銅鼎的精神是一樣的,都竭盡全力鑄造出最好的銅寶鼎,鑄造出的每一個銅寶鼎包含了太多的辛勞和汗水,都希望把最完美的作品展現(xiàn)出來!中正銅雕廠擁有一批經(jīng)驗豐富的鑄銅雕塑行業(yè)精英團隊,產(chǎn)品設計由專業(yè)大師秉持,通過藝術家與工匠的完美結(jié)合,竭誠為廣大新老客戶提供優(yōu)質(zhì)的產(chǎn)品。您的滿意是對我們最好的肯定。“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是我們永遠不變的理念”用心之作每一份產(chǎn)品,讓顧客達到滿意是我們的宗旨。
聯(lián)系方式:0312-5646196/13722252255(同步微信)
網(wǎng)址:http://www.globalpty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