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被埋在地下躲過了日本人搜查的大盂銅鼎
在博物館中有一尊大盂鼎和大克鼎,兩鼎在風雨飄搖的晚清出土于陜西,有太多同時代出土的中國文物,或毀于戰(zhàn)火,化為灰燼,或被偷走劫走,永遠離開了故土。大盂鼎、大克鼎能夠完好留存在國內(nèi),實非易事。并且大盂鼎、大克鼎,既見證了青銅時代的輝煌,又照見了近代中國的苦難。偉大的文明因為有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不斷的守護而能賡續(xù),偉大的文明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礪淬煉中而升華更新。
一般認為,大盂鼎于清朝道光年間(1821年—1850年)出土于陜西岐山縣禮村,大克銅鼎于清朝光緒年間(1875年—1908年)出土于陜西扶風縣任村。岐山、扶風是周文化的發(fā)源地,歷史上出土了許多青銅器,有“青銅器之鄉(xiāng)”的美稱。大克鼎出土后,便為當時著名金石收藏家、工部尚書潘祖蔭所得。大盂鼎的流傳過程比較復(fù)雜,它最初為岐山豪紳宋金鑒所有,之后被岐山縣令周庚盛奪去,他又將大盂鼎出售給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,恰好宋金鑒來北京參加科舉考試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心愛之物出現(xiàn)在市場上,他花了三千兩白銀贖回。同治年間(1862年—1874年),宋家家道中落,大盂鼎轉(zhuǎn)手給了陜甘總督左宗棠幕僚袁保恒,不久他就把大盂鼎轉(zhuǎn)送給了左宗棠。咸豐九年(1859年),左宗棠遭官場流言中傷,幸得潘祖蔭搭救,左宗棠為感謝潘祖蔭,將大盂鼎贈送給了他。
至此,大盂鼎和大克鼎都歸潘祖蔭擁有,潘祖蔭對此頗為得意,表示“天下三寶得其二”。潘祖蔭死后,其弟將兩鼎運回老家蘇州收藏,并且定下了“謹守護持,絕不示人”的規(guī)矩,奈何兩鼎名氣太大,仍不斷遭人覬覦。擔任過直隸總督、兩江總督的晚清重臣端方以收藏金石為樂,他想了許多辦法要從潘家獲得兩鼎,均以失敗告終。如果兩鼎歸端方所有,我們難以預(yù)料兩鼎是否還將留在中國。1911年,端方在四川保路運動中被起義新軍殺死,他的后人因為生計無著,將端方的一批青銅器賣給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。此后,面對美國人高價收購的利誘,國民黨要員借鼎展出的要求,潘家均予以拒絕。
1937年,日軍占領(lǐng)蘇州,日本人早已知道潘家收藏著大盂鼎和大克鼎,日軍屢次破門而入搜查,均未找到。這時操持潘家的是一位叫潘達于的女子,她原姓丁,嫁給潘祖蔭之孫后改夫家姓,丈夫不久病故,護持潘家文物的重任就落在了這個弱女子的身上。在蘇州淪陷前,潘達于已預(yù)感到文物不再安全了,于是在家中挖了一個大坑,將大盂鼎、大克鼎和其他一些文物埋入其中。兩鼎就這樣躲過了日本人的搜查。
1951年,得知上海博物館正在籌辦中,已定居上海的潘達于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:將大盂鼎、大克鼎捐贈給上海博物館,讓所有人都能在博物館中看到這兩件珍寶。文化部接受了潘達于的捐贈,面對國家兩千萬元(舊幣)的獎勵,潘達于全數(shù)捐贈,用以支持抗美援朝。潘達于此后在1956年、1963年、1979年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珍貴文物資料近五百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