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鼎是怎么從煮飯工具變成王權(quán)的象征的
大部分人應(yīng)該都知道,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燒制的陶鼎,人們將它作為煮肉的烹飪器。到了奴隸社會,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,銅鼎是怎么從煮飯的工具變成后來象征王權(quán)的傳國重器的呢?隨著國家的變遷、社會制度的變化以及文化的發(fā)展,鼎器的作用也在發(fā)生變化。 早在夏朝時就有有關(guān)鼎的傳說。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,以象征九州,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,讓人們警惕,防止被其傷害。正是由于禹鑄九鼎這個傳說,鼎就從一般的炊器發(fā)展為傳國重器,象征著國家政權(quán),國滅則鼎遷。
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,是身份等級差別的標(biāo)志之一。在周代,就有所謂“天子九鼎,諸侯七鼎,卿大夫五鼎,元士三鼎”等使用數(shù)量的規(guī)定。鼎之所以被珍重,皆因其造工精美以及歷史性極高?;蕦m所鑄造的鼎,線條蒼勁有力,細(xì)膩委婉,形體工穩(wěn)大方,其上更是刻畫著一張恢宏壯觀的精美畫卷。
青銅鼎不僅用于祭祀天地祖神,而且是喪葬制度中身份地位的衡量器。如西周時期隨葬制度中明確規(guī)定天子九鼎八簋、諸侯七鼎六簋、卿大夫五鼎三簋、士三鼎二簋,形成了一套嚴(yán)密的宗法禮樂制度,也稱“列鼎”制度。傳說中有大禹鑄九鼎以定天下、楚莊王問鼎中原、秦惠文王尋鼎的故事,也有君子一言九鼎、三足鼎立、鐘鳴鼎食等成語出現(xiàn)。春秋以后,各封侯國各自為政,盛行于西周的列鼎制度遭到僭越破壞。到了漢代,人們視青銅鼎為祥瑞之兆,漢武帝因于汾水之上得鼎,所以將年號改為元鼎。
鼎器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。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,以記載盛況。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。有時國家間或各地區(qū)間舉行的一些重大慶典中,鼎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