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司母戊鼎是我國的鎮(zhèn)國之寶
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為:錫:11.64% 銅:84.77% 鉛:2.79%
其配比與戰(zhàn)國時期《周禮·考工記》中記載的“銅鼎之齊,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”(含錫百分率14%左右)記載相符合,可見商代時的合金冶煉技術在幾個世紀中的流傳延續(xù)。
同時,司母戊鼎既大且重,現重833公斤在當時所需要的銅液至少要1200公斤。根據推斷,單僅是“澆鑄”這一道工序,就需要將近300人同時分工協作。
澆鑄,僅僅是制作這樣一個大鼎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樣一個形制碩大的器物,除雙耳為分鑄外,其余部分全為渾鑄一次成型。
從金屬原料的開采、合金的配比冶煉,到陶模陶范的選料、制作,到幾百人的同時澆鑄,再到最終的成型、打磨、補鑄,這其中每一步就算是放到科學技術發(fā)達的今天,都仍非易事。顯然,三千多年前的商人所具備的資源調動力、生產組織規(guī)劃能力要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。
一方面,銅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,它的開采、熔煉等原料獲取由國家嚴格控制;另一方面,鑄造復雜青銅器物的技術,必為特定族群所掌握。
從周武王滅商奪得商王的“國寶”九鼎,成王遷都鎬京舉行“定鼎”之儀,到楚莊王千古遺名的“問鼎”軼事再到秦昭王滅周遷九鼎至咸陽,可以說,“鼎”在封建王權里的代表和象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。也可以說,鑄銅司母戊鼎這個代表了早期封建國家最高統(tǒng)治權力的象征器物,作為我們國家博物館的鎮(zhèn)“國”之寶,名副其實。
電話:13722252255/0312-56461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