鑄銅鼎文化
在華夏民族的心目中,鼎有特殊重要的意義。相傳大禹治水有功,被公推為華夏族的首領(lǐng),他便用用九州州牧孝敬的青銅,鑄造了九鼎,代表九州一統(tǒng)。從此,鑄銅鼎也成為了權(quán)力的象征。只是到了周朝末期,國力衰微,九鼎最終下落不明。
后母戊鼎,又稱后母戊大方鼎、后母戊方鼎。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,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,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,現(xiàn)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。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、最重的青銅禮器,享有“鎮(zhèn)國之寶”的美譽?,F(xiàn)為國家一級文物,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(境)展覽文物名單。
大盂鼎中國首批禁止出國(境)展覽文物,又稱廿三祀盂鼎,西周炊器。1849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(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(zhèn)楊家村一組,即李家村)。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館,1959年轉(zhuǎn)至中國歷史博物館(現(xiàn)中國國家博物館)。鼎高101.9厘米,口徑77.8厘米,重153.5千克。銘文291字,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。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,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。
大克鼎為西周孝王時期器物。1890年陜西省扶風縣出土,同時出土的還有鼎、鐘等器,都屬于一個名叫克的貴族。此鼎形體巨大,高93.1厘米,重201.5公斤??谘仫棲F面紋,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。腹內(nèi)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,銘文字體工整,筆勢圓潤,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