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克鼎的由來
在古代的歷史發(fā)展中,銅鼎一直都占據(jù)著比較重要的位置。在秦朝以前銅克鼎一直都是國家政治權利的象征,后來逐漸變成了重要的禮器之一。
秦代以后,鑄銅鼎的王權象征意義逐漸失去。以后,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,鼎的形式得以延續(xù)。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,既是裝飾物,又是焚香的容器。
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。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,以記載盛況。西周時期,著名青銅器大盂鼎、大克鼎、毛公鼎、頌鼎,以及其銘文,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、祭祀、征伐等史實,還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,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,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,成為比其它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。
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。它是文明的見證,也是文化的載體。根據(jù)禹鑄九鼎的傳說,可以推想,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;從地下發(fā)掘的商代大銅鼎,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(fā)達的青銅時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