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銅鼎的變化
青銅器在我國歷史發(fā)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其中青銅鼎在古代就有著尊貴的地位,一般用來作為傳國重器,也是祭祀和宴會時使用的禮器之一。
中國五千年前便有了青銅冶鑄技術,但標志著中國青銅時代真正開始并顯現(xiàn)出絕無僅有的原創(chuàng)性與獨特性的,是使用復合范鑄造法制作的復雜容器。這一技術始于二里頭時期,在商代達到了“爐火純青”的地步。
周代使用的鼎,按其使用方式的不同,可以分為三種,即鑊鼎、升鼎(正鼎)、羞鼎(陪鼎)。鑊鼎一般形體巨大,多無蓋,用來煮白牲肉,多放在庭外;升鼎也稱正鼎,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;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,與升鼎相配使用,所以也叫“陪鼎”。
貴族在宴飲時,先將牛羊豬等牲體在鑊鼎中煮熟,然后用“匕”取出來放入升鼎。為了保溫和防灰,鼎一般要加上蓋子,蓋有特殊的名稱叫做“鼏[mì]”, 鼏一般用茅草或竹子編織而成,也有用青銅制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