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鼎工藝品--大盂鼎
大盂鼎出土陜西岐山(清道光初年)西周?,F藏中國國家博物館。銅鼎工藝品大盂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,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,岐山是古代周朝的發(fā)源地。大盂鼎鑄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(前1003年),鼎高102厘米,重153.5公斤,腹內側鑄有19行銘文,分2段,共291字。銘文的內容是有關一個名叫盂的貴族為頌揚周康王的賞賜、訓告和偉績,鑄鼎以銘記。
收藏經歷當時的岐山首富宋金鑒把銅鼎買下,因為器形巨大,十分引人矚目,鼎很快被岐山縣令周庚盛占有,他把鼎轉賣到北京的古董商人。宋金鑒在考中翰林后出價3000兩白銀又購得了寶鼎,在他去世后,后代以700兩白銀賣給陜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,后袁將其送予左宗棠,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蔭。
潘祖蔭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,與翁同和并稱,他還收藏著大克鼎。他弄清了鼎的銘文,并為之定名為“大盂鼎”。潘祖蔭逝世后,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。潘祖年攜大盂鼎回到蘇州老家,一直對大盂鼎垂涎三尺的兩江總督端方不斷派人糾纏,直到辛亥革命爆發(fā),端方被派往四川鎮(zhèn)壓保路運動而喪命。
潘祖年死后,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繼去世,潘家的珍貴收藏由孫媳婦潘達于掌管看護??谷諔?zhàn)爭開始后,為了不讓寶鼎落入日軍之手,潘家將大鼎和其他古玩埋于大宅后院的中央大廳中,之后舉家遷往上海。日軍占領蘇州后,后來在潘家多次搜查,但一直未能找到。
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潘家經過商議,潘達于上書華東文化部希望由國家收藏大盂鼎。1951年7月26日,上海文管會從蘇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。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時,大盂鼎和大克鼎與公眾見面。后大盂鼎由中國歷史博物館(現中國國家博物館)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