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青銅鼎的銘文特點
在我國歷史上青銅鼎原本是用來烹飪食物的工具,后來有了大禹鑄九鼎事跡,銅鼎從古代的炊具一下演變成了國家權利地位的象征,并且銅鼎的使用還有這嚴格的制度,很多古代的銅鼎中都刻有銘文,我們可以通過銘文來了解歷史,是重要的歷史考古資料。
根據形成銘文技術,青銅器的銘文分為:一、鑄字,由商代中期至春秋時期。鑄字陰文字多,陽文字較少。二、刻字,始見于西周初期,盛行于戰(zhàn)國至西漢。三、后刻字,戰(zhàn)國器漢代刻字,或將原有銘文磨去后再刻上銘文。四、偽刻字,指清乾隆以后到解放前多作的偽字,此目的在于騙取高價??煞譃榭套帧⑵鹱智蹲?、爛字四種。
商前期銅器無銘文。從中期開始,多為一象形字或族徽。后期字漸多,字體似甲骨文。商末周初,字體首尾尖、中間粗,稱為“波磔體”。西周中期字體規(guī)整,后期出現“玉箸體”,或帶格的銘文,字體明顯增多。春秋前期承周體,且字體開始變瘦,后期出現鳥篆。春秋戰(zhàn)國期間的三種異體書,戰(zhàn)國的銘文刻于器外,常有官職或“物勒工名”,筆畫纖細。秦漢時期銘文為隸書,這時銅鼎上的鼎字多了“金”字旁。
商周時期是將銘文事先做一塊陶范,按一定的位置嵌入主體內范中,器物不同,所嵌位置不同。一般在器腹的內壁或腹底,簋、盨、豆等有蓋器物的蓋與腹、內底同銘。爵、斝等在鋬手內的腹壁,微凸起的平臺上或爵的帽柱外側鑄有一二字,為作器者的族徽或官、私名。
同時青銅鼎上面的銘文也是我們鑒定年代的方法之一,商周銅器銘文基本鑄在器腹內壁或蓋內壁,春秋時期才出現在圓鼎外腹壁的沿口下環(huán)壁一周的銘文。戰(zhàn)國時期出現在器蓋外、腹外壁鑄銘的現象漸多文字篇幅較長。 這一時期的銘文字體與早期的大篆體發(fā)生了痕大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