鑄銅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
在我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司母戊鼎是我國目前出土的青銅器銅鼎中最大最重的,也是我國首批被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,更是被選入初中歷史教科書中,不過關(guān)于鑄銅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一直頗有爭議。
這要從司母戊鼎的出土開始說起,在1939年的時候正是國家岌岌可危的時期,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村民在一次探寶中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件大如馬槽的青銅方鼎,為了防止被日本人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在白天的時候堵住挖洞口,晚上的時候繼續(xù)挖掘,連續(xù)挖了三個晚上才把這件青銅鼎完全挖掘出來,可惜消息還是走漏了風聲傳到了日本人耳中,這時候北平的古董商出20萬銀元的價格購買這件大鼎,村民動心決定按照古董商人的要求對大型進行分割好運輸,可是因為大鼎十分堅硬只砸下了一個鼎耳,后來人們覺得這么破壞了太可惜,又怕日本人搶奪就又把銅鼎藏在了地下。
抗戰(zhàn)勝利后在1946年的時候這件大型銅鼎重見天日,由村民上交給政府,在1948年的時候這件銅鼎在南京首次展示,在1959年的時候這件銅鼎從南京運到北京,成為鎮(zhèn)館之寶,一直保存在國家博物館。
關(guān)于這件大型銅鼎的命名也非常的有爭議,起初是郭沫若先生將大型銅鼎成為司母戊鼎,并做了解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,鼎腹內(nèi)有銘文“司母戊”三字而命名。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。到了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,很多人對司母戊鼎的命名產(chǎn)生了質(zhì)疑,在商代,文字的書體本就相對自由,可以正著寫,也可以反著寫,所以,鼎內(nèi)的銘文可能是“司”,也可能是“后”,便有了后母戊鼎的說法。
不管是鑄銅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都不會影響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,司母戊鼎重達832公斤,高133厘米,器口長112厘米寬79厘米,其腹部刻有蟠龍紋和饕餮紋,鼎的足部修飾著蟬紋,增加了鼎的神秘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