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鼎八簋”象征著什么
每一個走進湖北省博物館人,都會被曾侯乙展館的“九鼎八簋”的氣勢所震撼。同時也會生出一個困惑。歷史上九鼎八簋是中央政權的象征,也就是只有天子可以擁有。曾侯乙雖是國君但在當時并非天子,理應是七鼎六簋,卻為何是九鼎八簋呢?
那么曾侯乙的九鼎八簋是否屬于僭越呢?博物館墻上的文字解釋其為加等,且符合諸侯鼎制。但在西周晚期開始,周王室走向衰落,各地諸侯興起,象征封建秩序的禮樂制度,出現“禮崩樂壞”現象,青銅禮器也隨之發(fā)生變化,諸侯們的“僭越”行為日益普遍,大夫越用諸侯之制也司空見慣,甚至有的諸侯所用禮器比天子還要豪華。這種背景下,曾侯乙墓出土九鼎八簋也不足為奇。
但“九鼎八簋”在歷史上究竟是如何形成的,是誰引領的呢?銅鼎,最早是古代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;是古代禮器中的主要器物;是各級貴族的專用品;是古代禮治社會政治、經濟權力的象征。
傳說大禹鑄九鼎,是一統天下、建立夏朝的標志。自商代開始出現,延續(xù)到戰(zhàn)國時期,流行于商至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。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飯食。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,以象征九州。禹鑄九鼎由此而來。歷商至周,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“定鼎”。
“九鼎八簋”被視為傳國重器、國家和權力的象征,因此并非是什么人都可以擁有的,非天子之人如是這般被定為僭越,但曾侯乙墓中出現的這九鼎八簋令世人產生多種猜想和歷史分析。
其實不管曾侯乙是在什么情況才可九鼎八簋,歷史從來都不會大聲喧嘩。這些數千年前的先人們留給我們的文明寶物,端詳這些文物,聆聽它們前世今生的故事,我們仿佛走進了歷史上那個著名的“青銅時代”,透過這些禮器、樂器、兵器、生活用器,揭開了楚系文化的又一層面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