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
銅鼎是古代青銅核心禮器,也是最為常見的青銅器形。歷代的青銅鼎有方的也有圓的,有三足的也有四足的,有尖足者亦有扁足或獸足者。小的可玩于股掌之間,大者近一噸。按其用途有鑊鼎、列鼎和饈鼎等等之別。鼎的流行期較長,器形錯綜復雜,名目繁多,給初學者帶來較多的困擾。本文擬以考古和文獻材料為基礎,從青銅鼎的定名、用途與斷代的角度談談青銅鼎的鑒識問題,并進一步解析青銅鼎的收藏與鑒賞。
青銅鼎的定名源于青銅器銘文的自銘,是鼎的象形字。當然青銅器銘文中對鼎的自銘并不止一種,學者們普遍認為各種自銘是對鼎各種專有用途的不同叫法 ,有的還可能是當地方言不同造成的。青銅鼎的用途主要分為三大類:即祭祀器、實用器、禮儀器。青銅鼎考古資料最早見于夏代晚期的二里頭文化遺址。一直沿用到漢晉時期。依其形態(tài)可分為圓鼎、方鼎、罐形鼎、盆形鼎、溫鼎、束腰平底鼎等類別。從收藏學的角度來說,鼎是一種極具收藏價值的文物門類。中國歷史上有所謂“三足鼎立”、“問鼎中原”、“定鼎天下”的語詞,故而到現代也將鼎當作權力的象征,成為眾多收藏者追尋的熱點。然而這并不是青銅鼎收藏的真正境界。青銅鼎的收藏首先應該搞清楚鼎的類別以及年代屬性,這是評定青銅鼎禮制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一個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
在殷商之時,鼎即已成為祭祀之重器,由于祭祀的神圣性,故而鼎在甲骨文中亦與貞卜的“貞”字相互假借。鼎也被罩上了神秘的面紗,被商人尊為神物。到了西周以后,鼎進一步發(fā)展為周文化的核心禮器,體現著封建宗法制度的等級。中正銅鼎鑄造廠家,不僅能鑄造大型銅鼎,還能鑄造方鼎,圓鼎等。歡迎前來訂購。